翻开地图仔细端详,日本的确是一个地理面积狭小的岛国。它夹在俄罗斯与中国这两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之间,仿佛一块被巨石压迫的小土地。无论是从地缘政治还是资源禀赋上来看,日本都显得有些局促,给人一种随时可能被压缩、被吞没的窒息感。
日本的自然条件并不优越,国土面积有限,矿产、能源等资源匮乏。地震、台风等自然灾害更是频繁袭来,历史上普通百姓的生活十分困苦。自明治维新之后,日本为了迅速实现国家现代化,将工业化和军事扩张结合在一起。他们急需原材料和市场,于是将目光投向了近邻的朝鲜与中国。相比之下,俄罗斯虽然地理上接近,但西伯利亚常年冰封,地广人稀,难以成为理想目标。因此,日本把扩张矛头直指朝鲜半岛与中国,把对外掠夺当作富国强兵的根基。
也正因为如此,中日之间的冲突似乎带有某种宿命感,几乎无法避免。晚清重臣李鸿章在大力推动洋务运动时,就已经意识到这一点。如果当时的清朝足够强盛,日本或许不敢贸然挑衅。但历史的发展并非如此。甲午战争中,北洋水师全军覆没,台湾和朝鲜相继落入日本人之手。日俄战争后,日本更是势力渗入东北。清王朝灭亡后,北洋政府无力抗敌,日本对华的野心进一步膨胀。它们不会错过任何机会,甚至会主动制造机会。
展开剩余65%九一八事变的爆发,并不仅仅是军国主义的本能冲动,还与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密切相关。那场危机对日本的打击极为沉重,迫使其通过战争来转嫁内部矛盾。数据显示:1931年,日本工业总产值仅为1929年的六成多;进出口贸易锐减三到四成;大量企业和银行破产,单1930年倒闭的工商业公司就高达823家。农产品价格暴跌,农民无力维持生计,1931年又遇到歉收,全国农户陷入极度困境。与此同时,失业率居高不下,1932年已有数十万人完全失业。社会矛盾激化,偷盗、饿死、自杀等事件频发,劳资冲突更是连年增加。政治层面,1927年至1931年间,日本频繁更换内阁,政局动荡不安。一个资源匮乏、矛盾尖锐的岛国,只能把压力转嫁给外部,而地大物博、相对羸弱的中国就成了它的首选目标。东北因此成为日本侵略的前沿阵地,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几乎是必然结果。
事变的具体经过已为人熟知,这里不再赘述。但值得一提的是,国民政府的软弱态度引发了巨大的民愤。1931年9月27日,数千名大学生冒着滂沱大雨聚集在南京,要求政府对日强硬。学生们在雨中高喊口号,情绪激昂。次日,于右任、戴季陶出面安抚,但并未给出明确承诺,蒋介石更是未露面。学生们愤懑之下闯入外交部,见到外交部长王正廷后情绪失控,将其殴打致伤。鲜血从他头部流下,场面混乱。随从紧急将其送医,王正廷在病床上长叹一声,书写辞呈。10月3日,政府批准辞职,由施肈基接任。
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早有预谋、受内外因素推动的侵略战争,而王正廷挨打,则是风暴之下的偶然插曲。国家危亡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,正如当时南京城的秋雨,迷蒙不清,仿佛象征着那个时代中国前路的渺茫与不确定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大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